10月份后,化肥價格持續(xù)大幅上漲,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國家淡季商業(yè)儲備政策鎖定了流動性,有人說是復合肥提前淡儲造成的,這些說辭隱含的意思是化肥的漲價是泡沫,后期必跌。國家商儲和經銷商提前淡儲到底增加了多少,相信無人能夠給出具體的數據,如果糾結于此,那么誰也說服不了誰,因此,筆者換個思路,從國家的糧食安全來討論化肥的缺口。
相信大家都關注到玉米的價格創(chuàng)了歷史新高,但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這么一組數據:國家今年向市場投放的臨儲和一次性儲備玉米量7千萬噸左右;小麥臨儲拍賣同比增加了近2千萬噸;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大麥、小麥等)同比增加了近2千萬噸;國家陳化糧的投放數據不公開,預計不少于1千萬噸,以上合計為1.3億噸。如此天量的投放,玉米價格依然堅挺,有多少被貿易商囤積和玉米的缺口到底有多大無從判斷,但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市場對玉米后市的堅定看好;二是當季玉米嚴重產不足需。今年已經實現了玉米臨儲的清零,那么明年在生豬養(yǎng)殖恢復的情況下,玉米的缺口如何彌補,必然是國家重點考慮的一個方面,可采取的辦法只能是:增加進口;抑制消費;發(fā)展國內糧食生產。指望如此天量的進口不僅不現實,而且極不安全;消費一方面提倡節(jié)約,另一方面會壓縮深加工產能,潛力多大,不可知;最重要的落腳點必然是大力發(fā)展國內的糧食生產。雖然基于資源稟賦,完全通過擴大生產來彌補缺口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玉米仍有巨大的增產潛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0.96億畝增加到了2020年的1.48億畝。大豆面積變動的背后是國家糧食政策的變化,而東北大豆種植面積補貼已經到了政策規(guī)定的天花板。在玉米和大豆比價發(fā)生變化及東北大豆補貼可能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明年全國大豆改種玉米的面積會大幅增長。
大豆面積減少造成的油脂缺口可以通過增加南方冬閑田油菜種植面積的方法來彌補,從而得到不會增加大豆進口的目標。
2016年開始玉米供給側改革,玉米價格大幅下跌,而水稻仍享受最低收購保護價,種植水稻比玉米具有更好的收益,使得東北出現了大面積的旱改水情況。水稻種植成本明顯高于玉米,而當前玉米、水稻價格比決定了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更好,加上政策的適當引導,東北可以再次水改旱。
水改旱,必然造成東北水稻產量的降低,但可以通過南方水稻的單改雙來彌補。
預計明年南方雙季稻面積會大幅增長。
今年休耕輪作面積3000萬畝,明年減少休耕,可大幅增加玉米種植面積。
前期玉米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鐮刀灣”區(qū)玉米種植面積下降5000萬畝,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預計明年該區(qū)域玉米種植面積會有較大的增長;同樣,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南方很多不適合機械化作業(yè)而拋荒的丘陵、水田將會被用來種植玉米,這兩部分潛力巨大。
12月10日,農業(yè)農村部召開專題會議,強調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明年農業(yè)農村工作“要害中的要害”。12號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種業(yè)、耕地和糧食安全工作做出了強調。
綜上,在政策和經濟效益的雙輪驅動下,國內具有增加上億畝玉米播種面積的潛力。只要我們對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決心和能力有信心,那么就可以預測到明年國內化肥需求將出現井噴式增長。
|